散文的电视化表现有两种; 一是它把散文形式的格调、意象和意境用电视特有的艺术手段加以反映,造成动人的艺术魅力。如央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播出的《名家名作》。二是指电视表现内容采用散文的方式,形式比较灵活,追求意境营造,画面优美动人,就像那些风景记录片,有时候这些记录片能组合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我们平时读到的散文文本一般都是单一文本,而我们看到的电视散文则是超文本或复合文本。就拿朱自清老先生的《春》来说,当我们读着读着,就会在自己的脑中想象着那一片绿油油的草地,想象着自己与那些毛孩儿在草地上打滚;想象着自己走进那毛毛细雨中,与老农夫一起走在静静的乡间小路上,去感受春到来的喜悦。然而这只能在我们的头脑中想象。而在电视散文中,我们就可以通过那作者的文稿,散文的朗诵,那散文里出现的场景,加上我们原有的想象,奇妙地组合在一起,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从而抒发更深层次的情感,领略到那丰富多彩、意蕴深沉的意境,从而获得散文美的享受。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1999年度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优秀诗歌散文展播”中获得一等奖的作品《朵朵》吗?
它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朵朵”可爱的小姑娘,在一次偶然发生的车祸中不幸丧生的故事。作品的镜头语言并没有直接展示朵朵遭遇的全部过程,而是反复出现出事的那一天留在作者记忆中的印象。印象是零碎而恍惚的、甚至是瞬间和片断式的。镜头语言也多侧面多景别地表现出记忆中的恍惚和零碎感:那好像预示着什么不祥的异常和煦的阳光,那分明是主观化了的温馨的小巷,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笑以及反复出现的朵朵的那张天真烂漫的笑脸。观众通过视听语言的讲述已经记住了“朵朵”,记住了那个阳光和煦然而十分悲惨的下午。如果是让我们直接读这篇散文,我想我们不可能轻易记得她,它也不可能轻易打动我们的心。正是通过电视散文,我们永远抹不去“朵朵”那天真可爱的笑靥,那永远没有烦恼的活泼好动的身影。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思考生命的可贵。朵朵虽然死去很多年了,然而真情与美好却永远留给了活着的人。电视散文正是以电视化的手段,将文章原本不可显现的事物,烘托出来,使其情真意切,从而更加打动人心。
当然,现在的电视散文还存在着某些不足,有些播放出来的作品缺乏深刻的内涵,现在的我们对电视散文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家都希望能看到那些给人予美的享受和回味或者充满生活哲理性的散文。因此,选择合适的散文作品是拍摄电视散文的首要任务。选择健康的、有丰厚内涵的、适合于电视表现的散文作品,是电视散文节目创作的重点。
同时,创作电视散文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很高,毕竟要制作出富有特色有自己风格的节目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电视散文以其清新淡雅的风格满足了较高文化层次的观众对电视文学的需求,让热爱散文的观众,通过这个栏目,欣赏、感悟、思索,达到心灵的净化。这一点,就足以让工作人员充满动力了。
我相信,电视散文终有一天会成为绝大多数人接触散文的美的窗口,会给我们惊喜的。我期待着……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