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大多数有名有姓的宋词作者在朝廷都有一官半职、写词只是一种闲情逸致相比,柳永是以填词为生的"专业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给那些在茶楼酒肆里的歌妓们唱的,而词的内容往往也和鸳衾凤枕、偎红倚翠有关。
当年,那时经营青楼的老鸨们往往四处搜寻长得有点姿色的穷人家小女孩,然后以收作养女的名义将她们买来,教之女红、晓以诗文,待到十六、七岁后,便让她们开始接客。因为这样的关系,当时的青楼女并不仅仅从事皮肉交易,恰恰相反,她们是以吟唱词曲为主,假如老鸨看不上来客,歌女们是不卖身的。
但在宋朝汴京、杭州、以及柳永的家乡崇安等地,风尘女子以唱柳词为荣,以能接待柳郎为幸。年轻时的柳永因此往来于秦楼楚馆,倘佯在花前月下。兴尽之时,依曲填词,以飨众女。
据野史记载,柳永同一个叫秀香的歌女日久生情,互赠信物、私定了终生。然而家规难违、父命难抗,在二十六岁时,却娶了范仲淹的远房侄女为妻。
人生中,爱而不得是很大的缺陷,生离死别又是那么的刻骨铭心。可是对一个文人墨客来说,这样的情感经历却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柳永早期的作品中,《雨霖铃》是最有影响的,并且也由此奠定了他在词坛上"婉约派"代表人物的地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
我个人认为,用文字来描述“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场景,莫过于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
首先,执手不同于握手。现代汉语中执的动作已被拿所代替。古时候的女子可不敢大胆表露心迹,在同情人分别时,也不敢盯着对方的眼睛。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是,手里拿着一方手帕,低着头看自己的脚尖。是男人去把那双柔若无骨的纤纤玉手拿起来放在自己的掌心,这叫执手,因怜而爱油然而生。如果换成互相牵手,味道一定不一样。
其次,凝噎不是哽咽。哽咽是哭时不能痛快地出声,凝噎是由于既不能哭、又不能流泪,但情绪已经有了,泪腺已经打开,那泪水只能悄悄地顺着鼻腔流到咽喉,在食道和气管之间打转,须臾之间,呼吸变得困难起来,这叫凝噎。如果让双方或泪如泉涌、或放声大哭,味道一定也不一样。
描写离情别绪,是古人诗词作品的主要内容,柳永也不例外。《全宋词》中共收集了柳永160首词作,有一些关于送别和思念的写得特别好。除《雨霖铃》外,象《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干处,正恁凝愁!”
还有一首《曲玉管》也非常好:
“陇首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栏久。立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杳杳神京,盈盈仙子,别来锦字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州,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
柳永一生官场不得志,却很有女人缘,结识红粉无数。有两个女人嫁他为妻,却都死于非命,也没有留下子嗣。以至到老时,他常常有空“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倘若他娶一而终,我们今天就读不到这些佳词妙句了。
对宋词艺术风格的分类,后人基本上把它分成两大类,即"豪放"和"婉约"。在中科院文学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中是这样归结的:"柳永是北宋"婉约"词派的早期代表,………苏轼更是别开生面地建立了与"婉约"派相对立的"豪放"派词风。"
关于这样的分类,苏轼本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据说在当翰林学士时,东坡先生曾问朋友:"我词何似柳词?"答曰:"学士之词,宜关东大汉,执铁板、高歌`大江东去';而柳七之词,宜二八佳人,拿红牙(打节拍用的歌板)、浅吟`杨柳岸、晓风残月'。"
就象苏词偶而也有缠绵的成分一样,写了一辈子艳句的柳永,竟然也有一篇怒气冲冲的牢骚之作。《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据史书记载,在宋景佑元年(1034)约五十岁时,柳永才考中进士。尽管古时候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但同苏轼二十二、王安石二十一岁中士相比,柳永因"降臣之后"的出身和"偎红依翠"的名声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如果仅仅是因为学识有欠倒也罢了,有次据说是得了头名状元,硬是被皇上的御笔批掉了。那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情也就只有靠笔墨来发泄了。
柳永还写过一首和他一贯风格有悖的经典之作,词牌叫《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音掩)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关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比较多的说法,一是说柳永写来献给儿时旧友、时任两浙转运使孙何的;也有说是受临安节度使钱惟演之托,为米芾的《西湖山水图》题词而作。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望海潮》中所描写的内容是杭州山水的秀美和钱塘大潮的壮丽。但柳永绝对没有想到,他的这一多少有点粉饰朝政、夸耀时局的奉承之作,却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
据野史记载,当宋仁宗赵桢看到米画和柳词、并听说柳永新纳娇妻的歌喉是如何美妙后,便下旨让柳氏夫妻一起进京,当朝献艺。
柳永新妻谢玉英乃时值妙龄的歌女,音容声色俱佳。也不知是受词文所感、还是为女色所动,一曲终了,仁宗大悦,夸曰:"朕后宫歌女无一唱出此曲的神韵。"并立即赐柳永以太守俸禄,以从四品任用,着礼部尚书马上给柳氏夫妇找房子,安排在京城住下。
在贫民百姓看来,皇上后宫佳丽无数,只怕是御女无术。然而事情的另一面是,一旦被选入皇宫,那些女子们对皇帝献媚争宠、百依百顺,只希望早日被皇上临幸。男人没有了去追求、去占有而后得到的心理快感,光是肉体上的享受要不了多久就会乏味的。
仁宗皇帝以为,只要略施小计,把柳永支开,那歌女出身的柳妻还不是笼中鸟、俎上肉。然而那谢玉英宁死不从,僵持之下,柳永回来了,仁宗终未能得手。
当时,以晏殊为首的士大夫们对柳永的词风一向不满,看他一朝得势更是如鲠在喉,想方设法要把他压下去。正巧,北方女真部落金主完颜亮看到《望海潮》后竟屯兵边境,发誓要夺我华夏这"神仙之地"。晏等奏报皇上:柳词藏有通反之心。幸刘太后喜爱柳词,加以干预,柳才保住性命,被剥去功名,发送回乡。然而仁宗并没有罢休,最后还是让人在酒里下毒,要害柳命,那酒结果被柳妻喝下,代夫冤赴黄泉。
柳永老来独自一人,常常"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死后还是那些当年的红粉出资,敛葬了他的尸骨。柳永最后一首词读来实在也是令人唏嘘不已。《戚氏》:
"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栏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媛(三点水换女旁、音缘)。正蝉咛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
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栏。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利名、憔悴长萦袢,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