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762),字太白,晚年自号青莲居士。天才横溢,被誉为谪仙人。 朱熹 (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 李煜 (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第六子。世称李后主. 陆游 1125~1210年,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柳永 ?~约1053年,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排名第七,故名柳七. 苏轼 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清照 1084~?,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辛弃疾 1104~1207年,南宋诗人。字幼安,号稼轩. 杜牧(803-852),字牧之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又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 王勃(649-676),字子安,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 杜甫(712-770),字子美,被称为“诗史”。 王维(701-761),字摩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县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迁柳州刺史,人称柳柳州。和韩愈共同领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号士。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近代诗人:梁启超(1873--1929)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 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光绪举人。曾从康有为学,等与康有为一起主张变法维新,人称“康梁”。黄节(1873--1935) 近代诗人。字晦闻,广东顺德人。早年与章炳麟等在上海 创立国学保存会,并参加南社,以诗文鼓吹革命。陈去病(1874--1933) 近代诗人。字佩忍,号巢南,原名庆林,江苏吴江人。 早年要求变法维新,后参加同盟会。为南社创始人之一。其诗颇多悲愤国事之作。辛亥革命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后任东南大学教授等职,政治思想日趋消极。所著有《浩歌堂诗钞》。又曾创办《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提倡戏剧改革。 陈天华(1875--1905) 近代民主革命家。字星台,号思黄。湖南新化人所作《猛回头》、《警世钟》等书,宣传革命思想,在当时影响甚大。另撰有小说《狮子吼》。遗著编为《陈天华集》。 秋瑾(1879--1907) 近代民主革命烈士。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 阴(今浙江绍兴)人。善诗歌,作品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体现了爱国精神,笔调雄健,感情奔放。亦能词。遗稿编入《秋瑾集》。 夏敬观(1875--1953) 近代诗人。字剑丞,号盥人、呋庵,江西新建人。光绪 举人,官提学使。入民国,任浙江教育厅长。晚岁寓居上海。诗学梅尧臣。亦能作词与绘画。所著有《忍古楼诗集》、《忍古楼词》、《音学备考》等。 高旭(1877--1925) 近代诗人。字天梅,号剑公,别号钝剑,江苏金山(今属 上海市)人。曾任中国同盟会江苏支部部长,为南社创始人之一。曾写作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诗篇,后期意志日趋消沉。所著有《天梅遗集》等。 王国维(1877--1927) 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及文艺思想的影响。生平著作共六十馀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有四十二种。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 马君武(1882--1939) 名和,以字行,一字贵公。广西桂林人。爱好文学。其诗格律自由,并用歌行体翻译拜伦、席勒等人作品。所著有《马君武诗稿》。又曾翻译达尔文著作。 苏曼殊(1884--1918) 近代文学家。原名玄瑛,字子谷。后为僧,号曼殊。广 东中山人。所著有《断鸿零雁记》、《碎簪记》等作。还翻译过拜伦、雨果等人作品。另撰有《梵文典》,今不传。所著有《苏曼殊全集》。 柳亚子(1887--1958) 爱国民主人士、诗人。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 ,改字亚庐、亚子,江苏吴江人。早期作品鼓吹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后期所作,表现了不满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进步倾向,解放后作有歌颂新社会的作品。所著有《磨剑室诗集》、《词集》、《文集》,有《柳亚子诗词选》行世。 钱谦益(1582--1664) 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明万历 进士。生平博览群籍,精於史学,诗文在当时负有盛名。家有绛云楼,藏书丰富,尤以明代史料收集完备著称,清初毁于火。所著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等。辑有《列朝诗集》。 方维仪(1585--1668) 明末清初女诗人。字仲贤,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大理少卿方大镇之女,姚孙棨之妻。少年寡居,与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部分诗篇表现出身世之感。所作有《清芬阁集》。又辑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丁耀亢(1599--1669) 清初文学家。字西生,号野鹤、紫阳道人、木鸡道人, 山东诸城人。明诸生。入清后,官容城教谕。所作作小说《续金瓶梅》,内容荒诞秽亵,宣扬因果报应思想。又有《丁野鹤先生诗词稿》及传奇剧本《表忠记》等。 冯班(1602--1671) 清初诗人。字定远,号钝吟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 明末诸生。明亡,佯狂避世。论诗反对江西派,也不满严羽诗说。所著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钝吟书要》等。 阎尔梅(1603--1662) 清初诗人。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 ,沛县(今属江苏)人。明崇祯举人。弘光时清军南下,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其又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所执,不屈。脱走后,流亡各地,晚年始归家乡。其诗多感怀时事,格调苍凉。所著有《白耷山人集》。 陈贞慧(1604--1656) 清初散文家。字定生,宜兴(今属江苏)人。明末诸生 。东林党人陈于廷之子,为复社重要成员,曾与吴应箕等同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居家乡。其文多表扬抗清人物,感情深沉悲痛。遗著后人辑刻为《陈处士遗书》。 毛宗岗 清初小说评点家。字序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评刻《三国演义 》,将罗贯中原本加以修订:整顿回目,改订文辞,削除论赞,增删琐事,改换诗文,成为至今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其修改和评语,依据朱熹的《通鉴纲目》,增强了尊刘黜曹的封建正统观念,艺术分析也多本八股文作法,不脱当时评点派习气。 金圣叹(1608--1661) 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学。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 ,字圣叹,一说本姓张。吴县(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少有才名,喜批书。曾以《离骚》、《庄子》、《史记》、 杜诗、《水浒传》与《西厢》合称“六才子书”,并对后两种进行批改。又能诗。所著有《沉吟楼诗选》。 吴伟业(1609--1672) 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太仓(今属江苏)人。少 师事张溥,为复社成员,明崇祯进士,官左庶子。尤善七律和七言歌行。《圆圆曲》、《楚两生行》等篇较有名。又工词曲书画。所著有《梅村家藏稿》等。 黄宗羲(1610--1695) 明清之际思想家、史学家。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 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所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 杜浚(1611--1687) 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黄冈(今属湖北 )人。明崇祯间太学生。明亡后,寓居江宁。家贫,有人欲代为申请免徵“房号银”(官绅可免缴房屋租税),因耻居官绅之列,坚决拒绝。又致书友人,劝勿出仕清廷作“两截人”。诗长于五律,风格浑厚,部分作品流露了眷恋明室的感情。所著有《变雅堂集》。 冒襄(1611--1693) 清初文学家。字辟疆,号巢民,如皋(今属江苏)人,冒起宗之子。明末与方以智、陈贞慧、侯方域齐名,称“四公子”。副贡生,授台州推官,不赴。明亡后隐居不仕,屡次拒绝清地方官吏之荐举。能诗文。所著有《巢民诗集》、《文集》等。 周亮工(1612--1672) 明末清初人。字元亮,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市) 人。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入清,仕至户部右侍郎,曾被劾下狱。所著有《赖古堂集》及笔记《因树屋书影》等。 归庄(1613--1673) 清初文学家。一名祚明,字尔礼,又字玄恭,号恒轩,昆 山(今属江苏)人。归有光之曾孙。明末为复社成员。《万古愁》曲,相传为其所作。也能文。文集已佚。后人辑有《归玄恭遗著》、《归玄恭文续钞》,又有《归庄手写诗稿》影印本及辑本《归庄集》。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治音韵学,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上,有承前启后之功。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宋琬(1614--1674) 清初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曾 任浙江按察使。山东于七起义,因族人告琬与七通,下狱。释放后长期闲居,晚年又任四川按察使。其诗与施闺章齐名,有“南施北宋”之称,所作多描写个人失意和愁苦,情调感伤。也能词。所著有《安雅堂全集》。 余怀(1616--?) 清初文学家。字澹心,别号鬘持老人,莆田(今属福建)人 。寓居南京。诗文为王士禛等所推许。所著有《味外轩文稿》、《研山堂集》、《秋雪词》、《宫闺小名后录》及笔记《板桥杂记》等。 侯方域(1618--1655) 明末清初人。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与方以智、陈 贞慧、冒襄齐名,称“四公子”。入清后曾应河南乡试,中副榜,并为清总督出谋献策。能诗文。所著有《壮悔堂文集》、《四忆堂诗集》。 柳如是(1618--1664) 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又改名是,字如是,号 河东君,又号靡芜君,吴江(今属江苏)人,一说嘉兴人。明末名妓,后为钱谦益妾。明亡时劝谦益自杀,不从。谦益卒,自缢死。能诗画,所著有《戊寅草》、《柳如是诗》等。 施闺章(1618--1683) 清初诗人。字尚白,号愚山,又号蠖斋,宣城(今属安 徽)人。顺治进士。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官至侍读。诗与宋琬齐名,号“南施北宋”。其作品对清初的社会政治状况有所反映。所著有《学馀堂诗文集》。 吴嘉纪(1618--1684) 清初诗人。字宾贤,号野人,泰州(今属江苏)人。蛰 居家乡,生活贫困。其诗风格劲健,语言朴素,反映盐民、灾民等的疾苦和揭露清军暴行之作,尤具特色。所著有《陋轩诗集》。 尤侗(1618--1704) 清文学家、戏曲家。字同人、展成,号悔庵、艮斋、西堂 老人,长洲(今江苏吴县)人。顺治拔贡。作有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黑白卫》、《清平调》,合称《西堂曲腋》。另有诗文集《鹤栖堂文集》。大部分作品收入《西堂全集》。 贺贻孙 清初文学家。字子翼,江西永新人。明崇祯时,与陈宏绪、徐士溥等结 社于豫章(今南昌市)。明亡隐居。康熙时地方官以博学鸿词荐,削发逃入深山。能诗文,所著有《诗筏》、《骚筏》、《水田居士文集》等。 陆次云 清文学家。字云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间举博学鸿词,官江 阴知县。曾据明末史事,作《圆圆传》。其笔记小说,颇多荒诞迷信内容。所著有《湖棸杂记》、《澄江集》、《玉山词》等。 王夫之(1619--169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衡阳(今属湖南) 人。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文学方面,善诗文,工词曲。所作《诗绎》、《夕堂永日绪论》,论诗多独到见解。所著经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吴绮(1619--1694) 清初文学家。字园次,号听翁,时称红豆词人,江都(今 江苏扬州)人。顺治拔贡,官湖州知府。骈文学李商隐。亦能诗词,并有戏曲创作。所著有《林蕙堂集》等。 万树 清代文学家、戏曲作家。字红友、花农,号山翁,宜兴(今属江苏)人。 国子监生。康熙时曾在广东作幕宾。对于词的格律,颇有研究,编有《词律》二十卷,为填词者所重视。又作有杂剧、传奇二十余种,今存《空青石》、《念八翻》和《风流棒》,合称《拥双艳三种曲》,情节曲折离奇,美化一夫多妻制。 董说(1620--1686) 清初文学家。字若雨,号俟庵、月函、漏霜,浙江乌程( 今吴兴)人。明末诸生,复社成员。明亡后为僧,法名南潜,字宝云。曾从黄道周学《易》,通经学。工草书,能诗。所著有《董若雨诗文集》等。又作有小说《西游补》,讽刺明末世态,颇有名。 毛先舒(1620--1688) 清初文学家。字稚黄,又名骙,字驰黄,浙江钱塘(今 杭州)人。明诸生。明亡,不求仕进。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所著有《囗书》、《思古堂集》、《诗辨坻》、《韵学通指》、《南曲正韵》等。 严绳孙(1623--1702) 清初文学家。字荪友,晚号藕荡渔人,无锡(今属江苏 )人。初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康熙间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参与编修《明史》,官中允。诗多吟咏山水田园,也能画。所著有《秋水集》。 毛奇龄(1623--1713)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 ,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治经史与音韵学,所撰《四书改错》,对朱熹《四书集注》有所批评。能文善诗词,并从事诗词评论,撰有《西河诗话》、《词话》。又通音律,撰有《竟山乐录》等书。著作颇多,后人编为《西河合集》。 刘体仁(1624--?) 清诗人。字公囗,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顺治进士,官 吏部郎中。曾从孙奇逢问学,与王士禛、汪琬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并精鉴别。所著有《七颂堂识小录》、《七颂堂集》。 魏禧(1624--1681) 清初散文家。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勺庭。江西宁 都人。明末诸生。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长于散文,有《魏叔子集》。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顺治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曾结庐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所著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陈维崧(1625--1682) 清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陈 贞慧之子。早岁能文,补诸生。晚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所填词多至一千六百馀首。风格以豪放为主,多抒写身世和感旧怀古之情,也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又能诗与骈文。所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等。 叶燮(1627--1703) 清文学家。字星期,号已畦,寓居横山,时称横山先生, 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宝应令,以忤长官,被参落职。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论述《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及诗歌创作各方面的问题自成一家之言。有《己畦文集、诗集》等。 毛奇龄(1623--1713) 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 ,浙江萧山人。康熙时,任翰林院检讨、明史馆纂修官等职。治经史与音韵学,所撰《四书改错》,对朱熹《四书集注》有所批评。能文善诗词,并从事诗词评论,撰有《西河诗话》、《词话》。又通音律,撰有《竟山乐录》等书。著作颇多,后人编为《西河合集》。 刘体仁(1624--?) 清诗人。字公囗,颍川(今河南许昌)人。顺治进士,官 吏部郎中。曾从孙奇逢问学,与王士禛、汪琬友善。其诗多咏物赠答之作,表现闲情逸致。喜作画,并精鉴别。所著有《七颂堂识小录》、《七颂堂集》。 魏禧(1624--1681) 清初散文家。字叔子,一字冰叔,号裕斋、勺庭。江西宁 都人。明末诸生。明亡后绝意仕进,隐居翠微峰。长于散文,有《魏叔子集》。 汪琬(1624--1691) 清初散文家。字苕文,号钝庵,长洲(今江苏吴县)人。 顺治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编修。曾结庐太湖尧峰山,人称尧峰先生。论文要求明于辞义,合乎经旨。所著有《钝翁类稿》、《尧峰文钞》等。 陈维崧(1625--1682) 清文学家。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今属江苏)人。陈 贞慧之子。早岁能文,补诸生。晚年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所填词多至一千六百馀首。风格以豪放为主,多抒写身世和感旧怀古之情,也有反映民间疾苦之作。又能诗与骈文。所著有《陈迦陵文集》、《湖海楼诗集》、《迦陵词》等。 叶燮(1627--1703) 清文学家。字星期,号已畦,寓居横山,时称横山先生, 吴江(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官宝应令,以忤长官,被参落职。以诗论见称。所作《原诗》,论述《数千年诗之正变、盛衰之所以然“,及诗歌创作各方面的问题自成一家之言。有《己畦文集、诗集》等。 姜宸英(1628--1699) 清文学家。字西溟,号湛园,浙江慈溪人。年七十始举 进士,授编修。后因科场案牵连,死于狱中。曾参预《明史》纂修,所作《刑法志》揭露明代“厂卫”之害。能诗文,并工书法。所著有《湛园未定稿》、《苇间诗集》等。 吕留良(1629--1683) 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光轮,字用晦,号晚村,崇德( 在今浙江桐乡)人。与黄宗羲、高斗魁等结识。精通医学,曾注《医贯》。所著有《吕用晦文集》、《东庄吟稿》。又与吴之振等合辑《宋诗钞》行世。 梁佩兰(1629--1705) 清初诗人。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今广州)人。康熙 进士。诗多酬赠和吟咏景物之作。与屈大均、陈恭尹并称“岭南三家“,又与程可则、陈恭尹、王邦畿、方殿元、方远、方朝并称”岭南七子“。所著有《六莹堂集》。 朱彝尊(1629--1709) 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枔,浙江秀水(今嘉兴)人。 。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与纂修《明史》。通经史,能诗词古文。于词推崇姜夔,为浙西词派创始者。其词多写琐事,记宴游,多咏物之作, 于民生疾苦也有所反映。。诗与王士罭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又有“王爱好,朱贪多”之诮。所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并编有《词综》、《明诗综》等。 屈大均(1630--1696) 清初文学家。初名绍隆,字介子、翁山,广东番禺(今 广州)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家”。所著有《易外》、《翁山诗外》、《文外》、《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等。其著作乾隆间曾遭禁毁。 吴兆骞(1631--1684) 清初诗人。字汉槎,吴江(今属江苏)人。顺治丁酉举 人。以科场案流放于宁古塔二十馀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后经性德父明珠营救,得赎还。其诗多写关外景色和怀乡之情,若干篇章,指斥沙俄侵略暴行,歌颂黑龙江流域军民抗俄斗争,表现了爱国思想。所著有《秋笳集》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