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海外华人教育家

本文共 [287801] 位读者点赞 去点赞
出处:gugewenxue.com  类型:转载  发布时间:2017-03-03  作者:啸竹
以下所列,仅是部分海外华人教育家。有成就的海外华人教育家众多,不仅于此,我们正努力增建本页,以使它更
加完整。

排名据汉语拼音:

鲍事天
陈嘉庚
陈六使
陈孝奇
陈育崧
高琨
管震民
黄丽松
黄润岳
黄应荣
劳爱华神父
李春鸣
李光前
李万之
李昭铭
李卓敏
梁披云
林彬
林晃升
林连玉
林文庆
林溪茂
林语堂
刘蕙霞
刘英舜
刘韵仙
陆庭谕
马临
钱穆
邱新民
沈慕羽
田长霖
王赓武
王惠卿
王宓文
王秀南
王佐
吴德耀
吴家玮
萧畹香
薛寿生
严元章
詹道存
张国基
张信刚
张钟滨
郑安仑
郑午楼
庄竹林



--------------------------------------------------------------------------------

鲍事天,字诗田,一九零九年出生于湖北京山。曾负笈武汉大学。一九二六年参加北伐,一九二七年后任中国国民
党部海外部干事。北伐成功后奉调农矿部。一九三一年南渡菲律宾,先进入菲律宾大学,后转入圣托玛斯大学,先
后考取文学士学位、政治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参战。曾任军事委员长南
昌行营感化院教育科长,第一战区政治部上校主任秘书等职。主持军中政训及民众动员工作。一九三九年返回菲,
任马尼拉中正中学训育主任,兼任《中正日报》总编辑兼主笔。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菲律宾沦陷后,从
事地下抗日活动。一九四三年遭日兵逮捕,囚于狱中五个多月,后获释放。一九四五年以后,积极参与菲律宾侨社
工作,任华侨复兴救济委员会秘书长,并任中正中学(已升格为大学)代理校长、校长、院长兼董事长等职至一九
七九年退休为止。历任中国国民党菲律宾总支部执行委员、菲律宾华侨学校联合总首席常务理事、中菲友谊协会副
主席、菲律宾教育部私立学校法规编审委员会委员、菲律宾自由世界协会顾问等职。著有《诗田言论集》,《学术
丛刊》和《养浩集》等。

鲍事天从事华教工作六十多年,作育英才数万,桃李满天下,对推广侨教,为传承并弘扬中华文化于海外,作出了
贡献。


--------------------------------------------------------------------------------

陈嘉庚,原名甲庚,后改为嘉庚。一八七四年生于福建省集美。九岁入私塾至十七岁才辍学。一八九零年随父来新
经商。打理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号。一九零四年开始创业,经营黄梨事业,开设新利川和日新黄梨罐头厂。又经营福
山黄梨园和谦益米店。一九零六年后又开始经营橡胶种植业。积极从事树胶事业并开设谦益树胶厂。一九一零年在
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时,被新加坡闽人推举为福建保安会会长。一九二三年创办“南洋商
报”。陈嘉庚在其树胶事业和黄梨事业鼎盛时期曾大规模建立各级学校,倡办教育,不遗余力。他的一生中,可以
说是倾家兴学。在新加坡,由他创导或参与创办的教育机构有:道南(一九零七年),爱同(一九一二年),崇福
(一九一五年),崇本(一九一五年),华侨中学(一九一八年),南洋师范(一九四一年)与南洋女中(一九四
七年)等学校。此外,他还在一九一九年认捐叻币十万元以创办一所教会大学,但由于此大学流产,他同意将已捐
出的叻币三万元转交英华中学作为基金。又于一九二九年捐叻币一万元作为莱佛士学院成立基金。由此可证明他也
关心英文教育。在福建,他自一九一三年自创集美小学校,便倾资建立了集美师范(一九一八年),集美中学(一
九一八年),集美幼稚园(一九一九年),集美水产学校(一九二零年)与集美商科(一九二零年)。一九二一年
他又独资创立了厦门大学。他单独维持厦门大学共十六年至一九三七年才改为国立大学。他所创办的厦门大学(校
长为林文庆博士)和集美学校(陈六使、陈文章、刘玉水等都是集美同时期的学生)付出了叻币二千多万元的教育
费。

一九四二年他逃难到印尼及爪哇。撰写“南侨回忆录”。回新後,又创办“南侨日报”,一九三五年陈嘉庚有限公
司收盘。一九四九年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常委及副主
席等职。一九六一年在北京逝世。安葬于集美鳌园。

陈嘉庚用一生的心血,无私的爱,对新加坡与中国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办学精神也影响了李光前、陈六
使、刘玉水等人。他被誉为南洋千万华侨中的杰出伟人。

为了鼓励在学青少年从事创新思考与发明,杨振宁教授等于一九八六年在新加坡成立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基
金,由潘国驹教授任基金会主席。

为了弘扬“嘉庚精神”,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田长霖和王赓武教授于一九九二年八月在香港成立了“陈嘉庚
国际学会”一九九二年十月创办了“陈嘉庚国际学会会讯”。

一九九三年十月为了纪念陈嘉庚办学的精神,陈嘉庚国际学会又发起了筹建“集美大学”的工程。


--------------------------------------------------------------------------------

陈六使,一八九七年诞生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集美乡。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故名六使。父母早丧,家境非常贫
穷。一九一三年与七弟文章一起进入集美小学念书。同班的还有刘玉水。一九一六年南来新加坡谋生。在陈嘉庚属
下工厂工作,因年轻干练,工作认真。半年後升任谦益公司要职。在谦益工作了九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九二
三年与兄弟合资创设联和橡胶公司,不久辞去谦益工作,自创益和公司,自任总经理。大力发展树胶生意,在十多
年内,成为星马树胶界钜子。业务扩展至全马来亚各地、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地。後又与兄弟开设协和树胶有限公
司,亚洲联合企业公司,马来亚纸制品厂,合众纸厂,亚洲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大石水泥有限公司等,已成为东南
亚区著名的华人企业家。五十年代事业鼎盛时期,因树胶价格猛涨,获利甚丰。

一九五零年出任中华总商会会长及福建会馆主席。在中华总商会会长任内,为华人争取公民权利益和列华文为官方
语文。在任福建会馆时期,对福建会馆属下各学校即道南、爱同、光华、南侨、崇福都扩建了或新建了校舍。他同
时也经常捐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教育费。一九五零年当马来亚大学成立时,他独捐叻币三十万元,可见他不仅
支持华文教育,对英文教育也一视同仁。在五、六十年代他曾捐献各种语文学校的建校费用。一九五七年又捐献五
十万铢给曼谷福建会馆作为发展侨校的基金。

陈六使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倡议和创办了南洋大学,并捐献叻币伍佰万元作为建校基金。同时又以福建会馆主席身
份捐献了五百二十三英亩在裕廊路地段的云南园作为南洋大学的校园。从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三年,陈六使不辞劳
苦,担任南洋大学执行委员会主席。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南大创校之中,对校舍的建筑,师资的聘任,科研仪器,图
书资料,学生的福利,大学的学位等都付出了心血。南洋大学自一九五六年开课至一九八零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为
止以作育英才廿五年,培养了一万两千多名毕业生。

陈六使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对兴办高等教育起了先导影响。后来在一九六一年成立的义安学院也有中文系。一九六
二年分家後的新加坡大学和马来亚大学(吉隆坡)亦有中文系。一九六三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立,一九九二年泰国
华侨崇圣大学的成立和马来西亚华社倡议设立独立大学虽不成功,但最后即成功地开办了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和
韩江学院。这些都可以说是受到陈六使创办南洋大学的影响,也可以说是受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影
响。

陈六使于一九七二年逝世,享年七十六岁。一九七四年陈六使铜像安置在南大校园,俾供世人瞻仰。同年设立了
“陈六使奖学基金”。一九九八年在南洋理工大学(简称南大)又设立了“陈六使中华语言文化教授基金”,邀请
杰出学者前来南大讲学。一九九七年十二月香港南洋大学校友会出版了陈六使百年诞纪念文集以纪念他对南洋大学
和本地教育的贡献。


--------------------------------------------------------------------------------

陈孝奇,字庆彝,一九零零年生于福建福州。一九二零年就读于集美学校。一九二三年赴缅甸任板庭梧华侨学校教
师。一九二六年参加国民党,一九三七年出任缅甸华商会秘书和缅甸华侨教育学会理事,一九四二年初日本侵缅甸
时,任南洋华侨疏散委员会委员安置归侨委员会委员。一九五零年六月,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仰光分
部。同年十一月,在缅甸创立集美小学并任校长。一九六零年三月回国定居,历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著
述有:“缅甸华侨四十年大事记”和“缅甸华侨参加辛亥革命及光复滇西经过”等。陈孝奇是缅甸华侨教育工作者
及社会活动家。


--------------------------------------------------------------------------------

陈育崧,名慎,一九零三年生于槟城,一九一六年在中华学校求学,後又转入英华书院攻读英文。一九一七年入槟
城华侨中学。年约十八,负笈集美中学,旋考入厦门大学。一九二六年毕业,获文学士学位。毕业後在星加坡陈嘉
庚公司任职。未几,应海峡殖民地政府之聘出任星加坡,马六甲,槟城华文视学官长达十五年之久。七七事变後,
由于鼓励青年参加抗日运动与政府政见不合,辞职。一九三五年与友人合办南洋书局于星加坡,从事出版事业,编
印课本出版南洋研究丛书,南洋杂志,南洋少年,南洋儿童文库及马来亚少年报。并邀许云樵为少年报主编。少年
报是当时青年知识的重要读物。第二次大战後设立分局于马六甲,吉隆坡,大年,巴城,仰光等地。又亲返上海设
立南洋编译所,当时中国硕彦,均受礼聘,或参与策划,或任编辑,或任顾问,又得暨南大学及中国科学社之支
持,大量出版刊物,在出版事业上,别竖一帜。

一九四零年星加坡中国南洋学会成立,陈先生虽不是发起人也未参加成立会,但在学会成立不久即加入为基金会员
从第二届理事会起。一直担任理事,战後并曾任正副会长多年亦在南洋学报发表多篇论文。

陈育崧的椰阴馆收藏了不少宝贵的书,尤其是华侨历史文献。一九六四年,他捐献了一万多册有关南洋研究的书籍
给国家图书馆。这批图书便成了国家图书馆东南亚藏书的主要部分。一九六六年下学期,应南洋大学之聘出任讲师
讲授“中国东南亚关系史”课程,後因健康问题改由李业霖代授。

陈先生在业余致力于南洋问题研究,搜寻史料并发表了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南洋学会于一九八三年出版了“椰阴
馆文存”三册以作为他八十大寿之庆。一九八七年又出版了“椰阴馆文存补编”。他历任新加坡大学文学院委员,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信托委员,皇家亚洲学会(马来亚分会),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顾问,南洋学会名誉会长,
暨南大学南洋研究所名誉编辑等职。

陈先生于一九八四年四月一日与世长辞。


--------------------------------------------------------------------------------

管震民,原名望涛,字浅白,浙江省台州黄岩人。生于一八八零年。一九零五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博物科,一九零八
年毕业。毕业後任签分部七品京官。弃官,从事教育工作,应山西大学堂鉴督之聘,于一九零九年任山西大学堂教
授两年,一九一九年出任河南高等学堂师范教员一年。一九一二年起任杭州官立法政及浙江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
等职。一九二三年南渡缅甸,任仰光华侨中学校长,长达五年之久。一九二七年返国任西湖博物馆自然科学部主
任。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应槟城钟灵中学之聘,任国文科主任至一九四九年七十岁荣休为止。退休後,钟灵中学董事
部还逐月致奉养金,足见其文章道德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肯定。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件後,管震民与诗友许晓山等筹组“槟榔吟社”。发表诗文多篇,著有“震庵金石”“绿天卢
诗文集”及“绿天卢吟草”等。被誉为一代“诗翁”。

管氏于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在寓所绿天卢逝世。享年八十三。他任教于海内外著名学府长达五十多年。在宏扬中国
文化,遐迩闻名。他毕生贡献于教育,门墙桃李,遍於天下。


--------------------------------------------------------------------------------

高琨,一九三三年出生于上海市,五十年代初移居香港。中学肄业于香港圣约瑟书院。后负笈英国,进入伦敦大学
修读电机工程学。一九五七年获电机工程学士,一九六五年获电机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历任英国、德国及美国
著名电讯工程机构及研究实验室发展工程师、国际点话电讯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四年向美
国国际电话电报有限公司请假,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主任兼电子学教授。一九七六年以来,高教授对光导纤维
研究作出巨大贡献,先后获得八项国际奖。被誉为“光导纤维之父”的荣称。香港中文大学为表扬高教授在科学研
究上的卓越成就,于一九八五年授于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一九八七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一九九六年荣休为
止。

一九九三年受聘为港事顾问,曾获多项光纤技术应用方面的发明专利权。

高校长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九年。在致力提高中文大学的声誉,加强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及积极拓展中大与海内外
著名大学与学府的学术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黄丽松,一九二零年诞生于广东汕头。一九二五年赴港。一九二六年就读于香港民生书院。一九三八年毕业後,获
政府奖学金进入香港大学攻读,一九四二年获香港大学理学士学位。一九四二年回广东省真光中学任理科教员,後
转入广西大学化学系任助教。一九四四年负笈英国就读于牛津大学。一九四七年荣获哲学博士学位。旋又获美国芝
加哥大学研究奖学金,赴美深造三年。一九五一年回星加坡马来亚大学任教。一九五九年任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化学
系教授兼主任,後又升任理学院长及代理校长职。一九六九年应聘出任南洋大学校长。一九七二年出任香港大学校
长至一九八六年退休为止,是第一位华人出任香港大学校长。

黄校长是一位朴实谦虚的学人。享誉于国际,深受尊敬。他以学术论著,分别于一九五六年及一九六八年获马来亚
大学及牛津大学颁授理科博士学位。又于一九六八年获香港大学颁赠荣誉理科博士学位及英国爱丁堡皇家医院院
士。

黄校长曾任南洋大学检讨委员会委员,马来亚联合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主席,东南亚高等学府协会会长,香港基本法
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立法局议员,英联邦大学协会会长等职。一九八六年获英女皇颁CBE勋衔。著作有“关於游
离基化学”“合成性荷尔蒙”“分子重组”“立体化学”等。发表在英国美国各大化学学报的论文有五十多篇。

黄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是位著名的教育家,对星、马、港大学教育有卓越的贡献。


--------------------------------------------------------------------------------

黄润岳,一九二一年生于湖南长沙,在湖南接受中小学教育後,进入国立政治大学深造,获法学士学位。

一九四八年移居马来亚,曾任教于新文龙中学十四年。一九五五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获教育专科文凭。一九五
七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教育,毕业于国际教师讲习班。一九六五年至一九七四年任马六甲培风中学校长。曾任马
来西亚华校教师总会主席。一九五九年起兼任“教师杂志”主编。一九七四年退休後移居加拿大渥太华,晚年皈依
基督教。著作甚丰,有“英伦见闻”、“黄金时代”、“龙引十四年”、“教育丛谈”、“独中论丛”、“闲思
录”及“事奉与成长”等书。


--------------------------------------------------------------------------------

黄应荣,原籍广东省梅县人。一九零五年出生于新加坡。少时就读于莱佛士学院,参加剑桥会考获优等文凭。嗣后
负笈持志大学、燕京大学及东吴大学,获东吴大学法学士学位。后又远渡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获法理学博士学
位。因成绩优异,毕业后获该校金牌奖章。一九三零年,学成后在上海挂牌执行律师业务。同时在东吴大学担任教
授,又曾任中央大学、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

一九四九年回新。一九五五年,南洋大学成立后,任经政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九年出任南洋大学
副校长,兼代理校长职务。黄博士主持南洋大学多年,成绩卓著。黄博士除在南洋大学任教外,也参加多种公众职
务,如新加坡学校上诉局局员、新加坡成人教育局局员、所得税审查局局员及林溪茂教育调查委员会委员等。他常
受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一九六六年,获总统颁公共服务星勋章(BBM)。黄博士于一九六九年二月十五日荣休。
一九七八年逝世。


--------------------------------------------------------------------------------

劳爱华神父,原名爱德华·贝谢拉(Rev. Fr. Edward Becheras),一八七九年生于法国亚尔德。自幼受良好的家庭
和学校教育,笃信天主公教,早年加入巴黎外方传教会。一九零五年, 远渡重洋,来马来亚传教,他先后曾在吉
打,大山脚,马六甲等地传教,由于他所接触到的多数是华人,乃尽力学习华族语言和方言,所以他会讲华语,客
语,闽语及潮语。一九一四年,欧战爆发,他奉调回到法国。一九二零年他又回到新加坡,先后担任实笼岗圣母圣
诞堂及小坡圣伯多禄保禄堂之职。他一向以“布道兴学”为标榜,曾先后在后港创办了圣婴中英文学校和在小坡创
办了公教华英中学。公教中学早年所以会有“华英”两字,乃因劳神父认为当时的学生应中英兼通,并主张以中英
并重为办校宗旨。他曾说:“公教中学好像双轨火车,中英并重,脱然无累,直向它的目的地驶去,谁跟它走的,
真是幸福,必能得健全教育”初期的公教,只是教堂前的一间小屋,学生寥寥无几,后经过募捐,得到新马教会及
社会人士热烈响应,慷慨解囊,由小学至初中,由初中而至高中,到一九五一年时,师生人数大增,学校规模扩
大,校誉也随之日隆。一九五七年,劳神父渡假完毕,搭航返新途中,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八岁。

劳神父的华文名字是有特别意义的。他喜欢勤劳工作,牺牲自己,因而选“劳”为姓,他极爱华人,热爱华文教
育,乃以“爱华”为名。他在新马教会服务了五十多年,处处以发展华文教育,救助华人急难为念。他可说是公教
中学之校父,对早期新加坡华文教育作出了贡献。


--------------------------------------------------------------------------------

李春鸣,名霆震,号村民,生于江苏通州西亭镇。七岁入学,就读于市立第一小学。一九一一年进入上海龙门师范
学校,后考取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一九一六年毕业。大学毕业后立志从事教育工作,于一九一六年任江苏省第
七中学教师,一九一九年应聘为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国文教师。一九二三年,回国奔父丧,後担任江苏第九中学教
师。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又再次南下到马来亚柔佛州任宽柔学校校长。一九二七年又重返新加坡担任华侨中学训育主
任。一九二九年初转任印尼龙目岛中华学校教务主任。一九三一年任马来亚吉隆坡师范学校教师,一九三三年任苏
门答腊中华学校校长,一九三四年任巴城义城学校校长。同年七月任雅加达中华学校教师。一九三九年与张国基,
李善基等法起创立中华中学,任校长至一九六六年该校被政府接管为止。一九六六年六月李春鸣夫妇回归中国定
居。于一九七六年病逝重庆。李春鸣一生为南洋华侨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四十年的服务。为了表彰他对印尼华侨
教育所作出的贡献,一九五七年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与教师公会颁发金章纪念盾和奖状。一九六四年校董事会授予
一金章牌作为他对中华学校及华侨教育的杰出贡献。他一生好爱书法,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著有“心声
集”等。


--------------------------------------------------------------------------------

李光前,原名玉昆,一八九三年出生于福建省南安县梅山芙蓉乡。幼年在家乡受私塾教育。一九零三年南来新加坡
与父亲会合。他先在英印学堂就读,利用周末到养正学堂学习中文。一九零八年回中国入南京暨南学堂,毕业后入
北京清华学堂。後又转入唐山路矿专门学校深造。一九一二年返新加坡后,在道南,崇正任教兼叻报电讯通译员。
同时又修读美国大学的函授工程课程三年。

李光前于一九一六年起在陈嘉庚的谦益公司任职,由于工作认真,办事干练又通晓中、英文,深得陈嘉庚赏识,升
任经理。一九二零年与陈嘉庚长女结婚。一九二七年在麻坡创立南益树胶公司,一九三一年起又兼营黄梨种植业。
在三十年代后期,他已成为新马华人企业家及橡胶和黄梨大王。

李光前的思想言行,深受陈嘉庚的影响,热心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一九五二年在新加坡成立了李氏基金(Lee
Foundation),一九六零年在马来亚成立“马来亚李氏基金”,一九六五年又在香港设立了“李氏基金有限公
司”,五十多年来,李氏基金本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精神,慷慨解囊,慈善济世。只要符合李氏基金的宗
旨,不论学校,医院,文化机构之扩建,还是救灾恤难之义举或对学业优良,清贫学生的帮助都不分种族源流,不
分宗教信仰和地域,都不附带任何条件而可成为捐助的对象。其赞助范围十分广泛遍及新马、港、中国和世界各
地。从一九五二年起至一九九三年,李氏基金已捐出的款额达叻币三亿元。其中七十五巴仙是用于兴办学校的教育
事业。

李光前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一九三四年起至一九五六年出任华侨中学董事主席,捐献巨款发展华侨中学。
一九四九年当马来亚大学成立时,捐出叻币五十万元。一九五三年当南洋大学创办时期,认捐了所有捐款总数的十
巴仙,合计约捐出了一百零四万五千元。一九五八年马来亚大学颁于名誉法学士学位,一九六四年又获马来亚最高
元首封赐“丹斯里”(PMN)尊衔。一九六二年被推选为新加坡首任校长,又捐出了一百万元设立医药研究所。

李博士除了致力于新加坡教育公益事业外,也热爱祖国,心系故园,造福桑梓,一九三九年他在南安芙蓉乡独资创
办了国专小学,一九四三年又创办了国光中学。一九五零年至一九五四年又大力捐助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一九
六七年逝世後,其哲嗣于一九九一年又设立了“芙蓉基金会”。

李博士一生中最高的荣誉就是担任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他是东南亚华人社会的领袖,德高望重,有评议誉为
“一代完人”。


--------------------------------------------------------------------------------

李万之,一九一四年出生于中国天津,后在天津市内的华北省师范学校受教育。一九三五年毕业后赴日本担任教
职。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零年任教于神阪中华公学和神户中华学校。一九四一年辞去教职,返回中国,在河北省丰
润县轴山中学任教。一九四三年应神户华侨总商会学生委员会的邀请回返日本,到神户中华国文学校担任校长至一
九八二年因年迈而退休。退休后任名誉校长。他担任校长长达四十年之久。经历了无数的历史浪涛,受到来在各方
面的阻力和干扰,但他始终不渝地为振兴中华民族,救国济民而努力,培植了大批优秀的爱国教师和数以千计的侨
胞子弟,成为有用之材。一九八二年日本兵库县政府授予国际功劳奖,以表彰他为促进中日友好所做的贡献。一九
八三年又获国际文化奖,以表彰他在教育和促进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一九八四年再获日本政府授予五等
双光旭日章,此为日本政府对文化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奖赏。他是获此奖的第一位日本华侨。此外,他也曾被授予神
户市制一百周年功劳者奖,在此一百名获奖中只有四名外国人。他曾任一九四六年至一九五零年和一九七六年至一
九八六年度神户华侨总会会长。一九八六年后任名誉会长。

李万之毕生献身华侨教育事业,为促进华侨社会的爱国团结和增进中日友谊座出了贡献。


--------------------------------------------------------------------------------

李昭明,一九三七年出生于新加坡,早年曾先后在新加坡公教中学和中正中学求学。一九六零年毕业于马来亚大
学,考获工程学士学位。嗣后,负笈英伦,一九六五年考获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工程博士学位。回国后,曾担任市议
会工程师,一九六八年出任新加坡工艺学院高级讲师。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中选为国会议员,被委为新加坡教育部政
务部长,一九七二年晋升为教育部长。一九七五年兼任科学工艺部长,同时主管新加坡工艺学院和义安工艺学院校
务。一九七五年三月起被委派出任南洋大学第六任校长,一九七六年八月离职。一九七七年以后,从商,设立《李
昭铭合伙公司》。一九七六年、一九八零年及一九八四年代表人民行动党中选为国会议员。一九八八年十二月息隐
政坛,专心从事建筑工程事业。他于二零零一年因病逝世,享年六十三岁。李校长在南洋大学任期内,在人事、学
制课程方面进行彻底改革,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吸收其他源流学生,增设电脑科学、银行与财务学、大众传播学
及心理学等科目。并建议增添工学院和绘测学院,使南洋大学院系更全面化,可惜,这些计划因他的离开而搁置。


--------------------------------------------------------------------------------

李卓敏,一九一二年出生于中国。少年时就读广州市培英中学。一九三0年金陵大学毕业後,远渡美国进入柏克莱
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一九三二年获文学学位,一九三三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三六年再荣获哲学博士学位。

李博士于一九三七年回返中国,历任南开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一九五一年应母校加
利福尼亚大学之聘,回返母校担任经济系教授兼国际商业系主任,同时又担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职。一九六四
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校长至一九七八年荣休为止。

李校长于一九六七年获英女皇赐封C.B.E.勋衔。一九七三年又再获K.B.E.勋衔。著作有“共产中国之经济发展”
“共产中国之统计制度”“李氏中文字典”等书。

李校长毕生为高等教育服务,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长达十四年,对香港中文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

梁披云,原名龙光,笔名雪予。一九零七年出生于福建省永春县。一九二三年进入武昌师范大学求学,是年秋转入
上海大学,一九二七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获学士学位。后两次到日本留学,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文学院研究院毕业。
一九二九年创办泉州黎明高级中学,自任校长。后曾任国立福建音专校长、国立海疆学校校长等职。四十年代曾任
福建省教育厅厅长。曾侨居马来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历任印尼棉兰苏东中学校长、马来
亚吉隆坡中华中学校长、马来亚《益群报》总编辑、雅加达《火炬报》总编辑、雅加达中华侨团总会常委兼文化部
主任等职。一九六六年起定居澳门。七十年代在香港办出版社,是香港书谱出版社社长。八十年代在澳门办出版
社,是澳门书谱出版社社长。现为中国侨联顾问、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顾问、国际儒学研究会顾问、新加坡中华书
学协会海外顾问、澳门归侨总会主席、澳门笔会会长、华侨大学副董事长、泉州黎明大学董事长兼名誉校长等职,
是位饮誉海内外的教育家,诗人和书法家。一九七九年在泉州创办黎明学园,在他的倡议和募资威召下,向港澳及
海外筹得五百多万港币创办了黎明大学,他为了创办黎明大学呕心沥血,苦心筹划,奔波海内外,终于使黎明大学
奠定了发展的根基。在国内梁氏宗亲捐助建校事业,共筹得四百多万港币,设立“梁披云奖学基金”。族外乡贤捐
款了三百多万新币,在新加坡设立了“梁披云教育扶贫基金会”和多个基金会以资助优秀的贫穷子弟升学。一九八
九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乐育英才”,“师风可范”荣誉。他曾出任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一九九八
年澳门特区筹委会成立,他被委为委员。他在弘扬中华文化,教育后学,孜孜不倦,默默耕耘了七十多年,为世人
敬佩。

 


--------------------------------------------------------------------------------

林彬,一九三六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早年在莱佛士书院求学。中学毕业后赴英深造。一九五七年获英国剑桥大学
皇后医学院学士学位。一九六四年获医学硕士学位。一九七零年荣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又考获英国四间医学院院士
学位。一九六六至一九七零年担任新加坡大学讲师,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三年为高级讲师,一九七四至一九七七年为
副教授,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一年晋升为教授兼医学系主任。一九七八至一九八一年出任副校长。一九八一至二零零
零年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二任校长。

林校长除在大学任教与主持校务外, 也参与其他机构的职务。一九八二年起任新加坡应用研究公司主席,一九八
五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主席,一九八八年起任新加坡政策研究所董事。一九九一年起任华联银行董事,一九
九五年起任新加坡华裔馆理事,一九九五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科技有限公司主席等职。曾获美国和英国多间医学院
等荣誉院士衔。一九八四年获新加坡政府颁发行政(金)勋章(PPA(E)),一九九零年再获颁发行政勋章(PJG)。
一九九零年获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颁发“劳工之友”奖。一九八八年获法国颁发“学术成就”奖。曾在英国和澳大
利亚医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医学论文。

林校长于二零零零年六月退休,同年七月受委出任新加坡亚历山大医院主席。二零零一年受委出任全国工资理事会
主席。

林校长出掌新加坡国立大学二十多年,对大学的发展及院系的扩充及将国大从注重教学而发展成教学与研究并重的
本区最优秀的大学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

马临,一九二五年出生于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成都华西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后入英国里兹大学和伦敦大学医
学院深造,一九五五年考获里兹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五七年起任教于香港大学。一九六五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高级讲
师,一九七二年晋升为教授,笠年为讲座教授、理学院院长。马教授于一九七八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一九八
七年荣休。退休后,任该校逸夫书院董会主席。曾获英国塞克斯大学荣誉理学博士,澳门东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人文学博士学位。一九八五年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一九
九三年至一九九八年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及浙江省第六届政协委员。又曾获CBE勋衔和旭日勋章。一九七八年
被委任为太平绅士。


--------------------------------------------------------------------------------

林晃升,一九二五年出生于马来亚森美兰芙蓉的知知港。笔名野火。父亲是矿商。早年家境贫穷,有十一位弟妹。
在蕉顿南强小学接受教育,後转入尊孔中学念书至一九四一年底日军侵马时放弃学业。战争结束後,南下新加坡谋
生。先後在旅行社和报社工作,曾担任报社电讯翻译员,后返回吉隆坡协助父亲发展矿业。工余靠刻苦自修中、英
文根底精湛。早年酷爱文学,常在报章副刊发表作品,是一位新诗人。一九七零年初加入华教工作,曾担任马来西
亚华校董总主席,十七年,雪隆华校董联会主席,独大有限公司主席,尊孔独中董事长等职多年。在商场上,林晃
升也是一名长袖善舞者,他是锡云父子有限公司,富顺信贷有限公司,联丰盛有限公司及甘孟华隆有限公司的董事
经理。同时他也拥有林晃升控股有限私人有限公司,达利锡矿私人有限公司,利亚实业私人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开
矿、矿产加工和出口、实业发展和树胶等业务。

一九八七年十月,因抗议官方教育政策而被捕入狱至一九八九年八月才被释放。释放後辞去董总主席职位而出任大
马民主行动党顾问。

林晃升从一九七零年初投入华教工作,情身经历与参与了关系华社与国家政、经、文教的重大事件。他在“维护华
小,支持独中,发展华文高等教育”运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作出了钜大的贡献。


--------------------------------------------------------------------------------

林连玉,一九零一年生于中国福建永春。一九一九年入集美学校师范部文史地系攻读。一九二四年以优越成绩毕
业,留在母校服务,担任师范部国文科教员。一九二五年来马来亚,先在爱大华国民学校代课,后到印尼爪哇中华
学校服务。一九三一年应聘回巴生共和学校任教。一九三二年转入吉隆坡尊孔学校服务。沦陷时期,在巴生务农为
生。光复後,主持尊孔的复校工作。一九四七年成立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并任秘书,接着于一九五零年至一九六
零年任主席。一九五一年正式成为马来亚公民。同年推动马来亚联合邦华校教师会总会的成立。一九五四年出任教
总主席,领导教总八年。一九六零年反对达立报告书,呼吁华社筹办独立中学。一九六一年因反对达立报告书而被
褫夺公民权并吊销教师注册证。被迫退隐後写“回忆片片录”他虽然退隐,但他还继续关心华校与华社的工作。直
至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因病去世为止。

一九八六年教总、董总、大会堂等十五个华团设立“林连玉基金”以纪念他对华族及国家的贡献。林连玉著作丰
富,有“连玉诗存”“杂锦集”“风雨十八年”及“吴钩集”等。林连玉基金也出版了一系列的丛书来纪念他。林
连玉一生为华文教育、争取公民权及要求列华文为官方语文的事业而奋斗。


--------------------------------------------------------------------------------

林文庆,字梦琴,一八六九年出生于新加坡。童年入福建会馆附设书院习四书五经。後入政府英文学校。一八七九
年升入莱佛士书院,于一八八七年获英女皇奖学金入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是荣获此项奖学金的第一位华人。一八九
二年获医学内科学士和外科硕士学位(M.B.C.M.),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第一级荣誉。一八九三年至一九二一年在新
加坡悬壶问世,并曾一度担任爱德华七世医学院讲师。一八九七年与宋哇相创办“海峡华人杂志”与邱菽园等组织
“中国好学会”又发起“海峡英籍华人公会”,“中国学会”,“华人体育会”及“威基利俱乐部”等团体。热心
于华人社会和华人教育的改革鼓励土生华侨学习华文,宏扬中国历代圣贤。一八九九年倡办“新加坡中华女校”
(Singapore Chinese Grils School),开办中、英、巫文并授为中华女中的嚆矢。後又积极参加创办华人商业银
行和华侨保险有限公司。历任新加坡市政局委员,立法会议华人议员,政绩卓著,有口皆碑。

林氏从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六年任厦门大学校长,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已退休回新。日军侵占新加坡时,被迫出任华
侨协会会长。

由于华侨到处受外人歧视,林氏谋求华侨权益,力图华侨自身的改进,创立社团,办理杂志,成立女子学校。提倡
剪辫与解放女子缠足运动。一八九九年又开始推动学习华语运动。先在住家开办华语班,后因人数增加,借用华人
威基利俱乐部上课。后又改在英华中学上课,一九零三年又组织多班学习华语夜班。当时不少侨生都深神被林氏那
种新颍的华文教学方式和生动的儒学讲解所吸引。在此运动影响下,一些方言学校也把华文列为学校科目,一些华
文学校也纷纷成立。此运动还推广到马来亚、槟城、印尼爪哇等地。林氏于一九一零年获英女皇赐OBE勋章。一九
一九年又获香港大学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林氏一生多采多姿,又有语言天才,除中、英、巫文外,尚通希腊、拉丁文、法文、德文、荷文等,也能操闽、
粤、潮、客、琼语等方言。他的著作丰富,中文著作有“孔教大纲”,“孔子学说原论”等。英文著作有英译“离
骚”,“中国内部之危机”等。

杜氏是新加坡早期杰出的医生,又是实业家,社会改革和教育家。为华侨中之杰出人物。


--------------------------------------------------------------------------------

林溪茂,一九一二年诞生于星加坡,幼年时代,曾在私塾读华文两年,嗣後进入英华中小学肆业。一九二九年,中
学毕业成绩冠全校。一九三零年进入莱佛士中学求学。一九三二年,获政府奖学金进入莱佛士学院,毕业时成绩为
全班之冠。一九三五年任奥顿学校教员,同时自修伦敦大学(校外)文学荣誉学位,一九三八年获文学学位。一九三
七年进入剑桥大学耶苏学院修读经济系第二段考试课程,以优等甲级成绩毕业。被选为该学院名誉学员。

一九四零年在莱佛士学院任经济学讲师。该学院在日军占领时期停办至一九四六年才复办。一九四五年他又获剑桥
大学文学硕士学位。一九四九年,马来亚大学成立,他继续任讲师。一九五零年获英皇奖学金前往伦敦大学深造,
一九五四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是 : Economic and financial aspects of social securit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Malaya.一九五五年升任高级讲师。一九五六年受委为文学院署理院长,一九五八年任文学
院长至一九六二年。一九六二年出任代副校长。一九六五年出任新加坡大学首任副校长至一九六七年逝世为止。

林教授也常担任公众服务。一 九四七至一九五零年任新加坡合作社有限公司主席 ;一九五五年任“生活最低限度
委员会”委员。一九五八年任“马来亚大学章程修改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九年任“建筑业委员会”主席。一九六
二年任“新加坡教育委员会”主席。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三年任“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二至一九六五年任
“入息税检讨委员会”委员。一九六三年获公众服务星章(B.B.M.).

林教授是英国皇家经济学会,统计学会,美国经济学会的会员。他曾到印度大学,缅甸仰光大学,英国剑桥大学,
美国约翰霍金大学,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乃尔大学作学术演讲。他的著作大都与星马经济社会问题有关的课
题。林教授于一九六七年与世长辞。享年五十五岁。林教授是本地杰出的经济学学系,也是新加坡大学首任副校
长。在任期内,对新加坡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林语堂,一八九五年出生于福建龙溪。原名和乐,又名玉堂。一九一二年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攻读,一
九一六年毕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英文讲师并兼授圣经课。一九一九年赴法,同年又去德国,进入比锡大学深
造,考获语言文学及哲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三年回中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一九二五年任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
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教授兼教务长。一九二六年任厦门大学文学院院长。先后创办《论语》,《人间世》和
《宇宙风》等刊物。重要著作有《吾国与吾民》,《瞬息京华》,《唐人街》,《生活的艺术》及《当代汉英词
典》等。

林教授于一九五四年十月应聘出任南洋大学首任校长,各方正咸庆得人,不料,因大学预算案危机,林校长与创办
人陈六使无法打破僵局,于一九五五年四月接受叻币三十万五千元作为遣散费而离开南洋大学。一九六六年返回台
湾定居,一九六七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一九七六年病逝于香港。


--------------------------------------------------------------------------------

刘蕙霞,一九二五年出生于中国。幼年时在星受华文教育。一九三七年南华小学毕业,进入南洋女中念中学,中学
毕业後,前往英国深造。一九五三年获里治大学文学士荣誉学位,一九五四年获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心理学文凭。一
九六一年又获伦敦大学教育文凭,一九六四年荣获伯明翰大学教育博士学位。一九七一年又在巴黎教育策划学院获
教育策划文凭。

刘博士于一九六四年至一九六七年担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兼教育系主任。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一年任副院长
後升为教育学院院长至退休为止。

刘博士在教育界服务了三十多年,桃李满门,又曾任新加坡教育部教育发展署署长及儒家伦理编写组主任。一九七
九年退休,退休後,积极参加各项义务工作。一九九六年荣获总统颁发公共服务奖章(PBM)。刘博士精通中英文,
常发表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文章,主要著作有“刘蕙霞论文集”“生活教育文集”“石膏与我”“别作断了线的
风筝”和散文“乐龄絮语”等。


--------------------------------------------------------------------------------

刘英舜,广东汕头人,十四岁毕业于汕头市立女子中学;十五岁到上海求学;十七岁毕业于智仁高女校高中后,就
学于国立暨南大学教育系。廿一岁毕业,即应上海培明中学之聘,担任该校校务主任之职,继兼代校长。旋应印尼
雅加达中华女子中学之邀,担任该校校长三年。抗战时期,前往重庆国立女子师范学院教育系任教。抗战胜利后,
她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行政,得硕士学位,继又攻读博士学位。一九五五年随林语堂博士来南洋大学担
任教育系教授兼系主任。后因故离去,在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担任教职,后兼任教育系主任。南洋大学开学后,受
邀担任教育系主任,直至她筹办义安学院为止。

一九六二年义安学院成立,聘她为院长。一九六八年义安学院改为义安工艺学院。她在一九七零年四月向义安工艺
学院辞职,赴欧、美考察教育一年。返新后担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教授。一九七二年八月十日因病逝世。

刘教授一生从事教育,她一生事业中最辉煌的成就就是创办及发展了义安学院。


--------------------------------------------------------------------------------

刘韵仙,原名刘湘英,别号韵仙。

一九0一年生于湖南湘谭,七岁入光道小学,继进入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而后进入燕京大学深造,後因故辍学,南
莅缅甸,东渡美洲,从事新闻工作。一九二七年,漫游欧洲,路经星洲,顺道登岸观光,被礼聘为南洋女子中学校
长,毅然肩起东南亚女子教育之负,出任校长长达四十年,至一九六六年才退休。

刘校长于一九二八年与傅无闷先生结婚。一九三0年她倡议建立华文小学会考制度。一九三一年,她首废三年制之
初级师范而改为三三制,增办高中。一九三四年创办南洋幼稚园。一九四0年她因从事华文教育而成绩斐然,而获
中国政府特颁奖状。一九四六年一月她率先复办南中,并获政府赔偿叻币六万八千元作为南中在战时被日军占为医
院的损失。

一九五八年荣膺英女王颁赐O.B.E.勋衔。一九六七年又获新加坡总统颁赐B.B.M.公共星章。

刘校长为南中,为华文教育,贡献了她的一生,真不愧称为“南中之母”“华校之光”。


--------------------------------------------------------------------------------

陆庭谕,一九三零年生于马来亚柔佛州麻坡。早年毕业于培英小学,一九五零年麻坡中华中学初中毕业。一九五二
年吉隆坡州立学校高师班毕业。一九五三年至一九六四年在半山巴圣公会育三小学任教。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八二年
在蕉赖路南强小学任教。一九八三年起在吉隆坡尊孔独立中学任教至一九九零年退休。

陆庭谕自一九六五年起担任吉隆坡华校。教师公会副主席。一九六六年选为教总副主席。一九六八年起参与倡办独
立大学工作。一九九二年出版了“我们的这条路”一书。目前担任林莲玉基金会主席兼教总副主席。他毕生从事华
教为华文教育尽心尽力,在华教发展扮演重要的角色。


--------------------------------------------------------------------------------

钱穆,原名恩囗,字宾四,别署“末学斋主”。一八九五年生于江苏无锡。出身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
升学。一生没有念过大学。全凭天赋及勤奋,加上慈母良师的熏陶,自学成才而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历任北京大
学,燕京大学,师范大学等著名学府教职。

钱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与谢幼伟,崔书琴等人创办亚洲文商专科夜校。次年改名为新亚书院,自任院长,致
力弘扬中国文化,培养年轻学子,一时士林才俊云集,专任兼任教授如吴俊升,任泰,刘百阁,罗香林,杨汝梅等
学术界宿儒均加入教师行列,成为香港学术界一大盛事。一九五五年获香港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又于一九六零
年获耶鲁大学颁赠名誉博士学位。一九六三年新亚,联合,崇基三书院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一九六四年辞去新亚
书院院长之职,移居青山莞。一九六五年应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邀请出任客座教授。一九六六年隐居台北,专心从事
著述工作。著作非常丰富,所编著的专书已逾百种。论文,短文与杂文超过千篇,早年所完成的著作如:“刘向刘
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百系年”“国史大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书,在学术界造成钜大的影响。

钱教授对教育和学术的贡献钜大。一生献身于教育工作,早年主要献身于初中等教育,在乡教逾十八年中,对扩充
地方教育,普及教育和致力于学校课程改革贡献良多。壮年之後,晋身高等学府,又于一九五零年筚路褴褛,披荆
斩棘一手创办了“新亚书院”,献身于高等教育工作五十多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不少人才。可以说教育是他的
终身志业,培育后进,弘扬中国文化是一生之使命。一九九零年以九十六岁高龄辞世。


--------------------------------------------------------------------------------

邱新民,乳名岳,字子华,笔名朱飞,又号老顽童。一九一四年生于新加坡。在北京修完小学教育后返福建泉州入
培元书院念书。中学毕业后于一九三二年进入福建厦门大学攻读,后因经济不景气而被迫停学。返星工作七年。一
九三九年去缅甸谋生,以布贩为生。一九四一年再入云南昆明西南联大读地质地理气象系。一九四四年毕业。毕业
后,曾任云南省昆明师范教员。一九四八年回到新加坡,在中正中学任教。一九五三年出任马来亚柔佛居銮中华中
学校长。一九五八年获奖学金到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热带地区教育一年。回国后,出版他的第一部著作《英
伦教育概况》。一九五九年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讲师,也曾兼任新加坡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和新加坡南洋大学历史
系讲师。一九六七年出任中正中学总校校长至一九七四年退休为止。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他又于一九七九年应聘
前往汶莱中华中学担任校长两年。并撰写《北婆罗洲采风录》一书。夫人刘瑜(笔名弗特)也是西南联大同学,在
中正中学担任教师,于一九八六年因病逝世,邱新民出版《弗特吟》一书以纪念她。

邱校长在退休前后,曾任柔佛居銮教师会,新加坡教育部华人课程标准委员会主席,新加坡华文中学校长会会长等
职。又曾担任香港《东南亚研究所》客座教授多年。他一生勤于写作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五年共出版了三十七本
书。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指画大师吴在炎》于一九九五年出版,同年九月因病逝世,终年八十二岁。

邱校长从事教育工作三十五年,教育英才,桃李满门,是新马教育家兼历史学家。


--------------------------------------------------------------------------------

沈慕羽,一九一三年出生于马六甲。幼承庭训,嗣肄业培风中学,成绩优异。毕业后回中国升学。一九三三年回马
六甲,在培风小学任教。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后,出任马六甲华侨战时服务团团长,筹募赈款,以增援抗战力
量。

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参与抗日活动。一九四二年被日军逮捕,备受严刑。后被获释,为免再遭日
人毒手,开始逃亡生活。一九四七年光复后,出任马六甲第一小学校长,继任培德小学校长,平民学校校长。在其
任聘各校期间,均力倡说“普通话”运动。一九四七年参加创组马华公会。一九五五年荣膺甲华人参事局议员。次
年又受英女皇封赐太平局绅荣衔。一九五七年获美国青年领袖奖金访问美国两个月。一九五九年受马来亚最高元首
封赐J.M.N.荣衔。一九六五南八月以争取华文为官方语文,名重一时。两年后,又力倡设立华文大学(独立大
学),虽不成功,但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敬佩。一九六五年十二月被选为马来亚教师总会主席。一九七二
年正式退休。一九九四年卸下担任廿八年教总主席职。

沈局绅除了是教育家外,也是一位老报人和书法家。他的书法自成一体,被称为“马六甲沈体”。


--------------------------------------------------------------------------------

田长霖(1935-2002),一九三五年出生于武汉市。在上海完成小学和初中学业。一九四九年随家人迁居台湾。一
九五五年获国立台湾大学理学士学位。一九五六年赴美进修,一九五七年获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学
位。一九五九年获晋林斯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柏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执教,先后担任
机械工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担任研究副校长。一九八七年起任马丁·
伯林讲座教授。一九八八年起任常务副校长。一九九零年,时年五十四岁,被加州大学董事会提名而出任该大学第
七任校长,是第一位亚裔人,也是该校一百二十二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华裔校长。一九九七年卸任,被聘为香港首任
科学创新委员会主席。一九九九年卸任,旋又就任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委员兼任美国多家公司顾问和多家大学客座
教授。同时也被聘为中国科学物理研究所及多家著名大学名誉教授。曾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二百三十多篇学术论
文。是国际上“热辐射”和“热传导”的权威。且获多项成就奖和教育奖项。2002年10月17日,因脑瘤手术失败,
在美国逝世,享年67岁。

田校长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他出任柏克莱大学校长是全球华裔的无限光荣。田长霖也是热力学家,他曾研发一种
太空梭绝缘体,并研发一种供太空计划使用的土星火箭推进器。1999年国家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重新为一个行星命
名。


--------------------------------------------------------------------------------

王赓武,一九三零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泗水,旋即随双亲迁居马来亚怡保,在怡保受中小学教育。一九四七年在南
京中央大学肆业。返马后,进入马来亚大学攻读,一九五三年获荣誉学士学位。一九五五年获文学硕士学位。一九
五四年赴英国伦敦大学深造,一九五七年获博士学位。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在马来亚大学历史系任教,一九六三
年晋升为教授兼历史系主任。一九六四年一月南洋大学临时校内行政委员会委任王赓武教授等七人组成一个课程审
查委员会,检讨各学院兴革事宜。南洋大学于一九六六年四月实行王赓武报告书的建议。将四年美国学分制改为英
国大学的学位制度,对南洋大学影响钜大。

王教授于一九六八年移居澳大利亚,出任澳洲国立大学远东历史系主任及太平洋研究院院长职。一九八六至一九九
五年出任香港大学第十一任校长。一九九六年起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兼文学院卓越教授。一九九六年
起任陈嘉庚国际学会长。王教授除教学和主持校政为尚兼任许多学会的职务,也曾担任多间外国著名大学的研究员
或访问教授。

王教授学贯中西,精通中、英、马来文,一生致力于历史和海外华人史的研究工作。著述颇丰,已出版的中、英、
马来文编著有四十多种,发表论文有百多篇,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及教育家。


--------------------------------------------------------------------------------

王惠卿博士出生美国哈佛大学,为新马著名教育家。他是马来亚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也是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的
第一位女院长。

王博士于一九一八年出生于新加坡,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早年在新加坡美以美女校求学,于一九三四年考获剑桥九
号优等文凭。一九三五年进入莱佛士学院求学。一九三八年获文科证书,又于一九三九年取得教育文凭。毕业后,
在新从事教书工作。新加坡光复后,获得政府奖学金,到英国昆士大学深造,于一九五四年考获荣誉文学士。学成
归国后,先后在新加坡英华学校、师资训练学院以及马来亚大学的教育系服务。一九五七年,她又获得美国富伯莱
奖学金到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教育,并于一九六二年考取了教育博士学位。是年九月回国即受聘为新加坡马来亚大学
教育系高级讲师。一九六三年荣膺为马来亚大学(吉隆坡)新成立的教育系的第一位女教授。一九六五年受聘为教
育学院院长。一九六九年六月回新加坡主持教育部研究组的工作。一九七一年出任新加坡师资训练学院的第一任女
院长。王博士以教育硕学,时常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已出版的专著有五种。


--------------------------------------------------------------------------------

王宓文,字艺初,号惕斋,江苏省泰县人。生于一九零三年。曩年负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前
身),获英文系文学士学位。毕业後曾任南京钟南中学校席。南来後,先後任吉隆坡尊孔中学,马六甲培风中学,
新加坡华侨中学校教席,印尼泗水华侨中学校长等职。一九三一年受任霹雳州华校视学官,战後升任马来亚教育部
华校总视学官。一九五五年退休後,曾赴英国伦敦博物院研究中华文化。一九五九年友出任柔佛州宽柔独立中学校
长,一九六八年辞职,但仍被聘为顾问。在任期间,苦心擘创,校务猛进。又尽力提高华文程度,极著声誉。王校
长于一九七二年二月七日因病与世长辞。

他生平素爱作诗文。所著诗文为士林所重。已出版的有“王宓文先生烬余稿”“惕斋文存”等。

王校长一生从事教育,主持校政数十年,化雨春风,争荣桃李,堪为一代师表。


-----------------------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