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债》:被知青父母抛弃的孩子唱的那首歌,你还记得吗?

本文共 [5544] 位读者点赞 去点赞
出处:gugewenxue.com  类型:转载  发布时间:2024-07-22  作者:啸竹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爸爸呀,妈妈呀,能不能告诉我,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首令听者倍觉酸楚的歌唱出了一个被父母抛弃的儿童的伤感心情。那个时候,每天看这部剧,每当听到这首歌时,我都会情不自禁流下眼泪。
描写上海知青生活的电视剧《孽债》,拍摄于1994年。讲述一群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月亮坝留下的子女后来去上海找爸爸妈妈的故事。
历史走到了九十年代,这些知青当年为了返城而抛下的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有的隐隐约约知道了自己的生身秘密。于是他们中一些胆大的便呼群结伴,瞒着养父母偷偷踏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去探究自己的生命奥秘,寻找生养了自己,又抛弃了自己的亲生父母。
然而,上海的亲生父母都有了新的家庭和幸福生活,新的儿女,千里寻父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他们的到来就像一枚枚炸弹,将给父母的家庭掀起多大的冲击波澜…
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时代记忆,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社会痛苦。一群上海知青在他们的青春岁月中,跳上南下的列车,来到西南边陲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多少年过去了,他们在那块土地上相爱、结婚、生育……谁也没有想到,时代的潮流席卷着他们,离别了当地的妻子、丈夫,抛下了自己的骨肉儿女,重回上海。于是,当这些知青的孩子长大后,又来到上海寻找自己的生身父母。而此时,这些回城的知青早已重组了家庭,骨肉儿女的出现使他们面临了选择的两难境地,并在各自家庭中掀起了轩然大波……这是一笔他们无法躲避的“孽债”。


由于《孽债》触及了这一社会阵痛,触及了知青这一代人的情感秘密和他们与子女两代人的命运。在荧屏前流泪的不仅仅是记者,更多的是观众,更多的是当年有着亲身体会的知青们。
知青回城时,政策只批准未婚的知青,所以要回去的都必须离婚,更不要说带孩子。这样造成了一批孩子们的悲剧,而不是个别人的问题。有人说当年这些知青不该在农村恋爱生子,最后搞到要妻离子散坚持回城,经过那段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这是一笔难以讲清和还清的感情债。


记得当时有报道,一个当爹的抱怨这些孩子带来许多问题,与家里弟妹和不来,好象谁欠他们似的。
其实,这合不来难道不正是他们造成的?他们可不是真正欠这些孩子一笔“孽债”。而这笔债可不是一句“历史的脾气你是知道的”能消解得了。这真是父母欠下的债,时代造成的孽。
看《孽债》的时候,我已是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妈,唯一记得感觉是同情那些孩子,痛恨那些不愿面对现实,不认自己孩子的上海父母……孩子是无辜的,童贞的眼睛里应该有着欢乐,但在他们眼里更多的是失望。
当听到十岁的儿子无意中在哼唱“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我情不自禁哭了,为那些可怜的孩子而哭。
我看这部剧的感觉是:“他们竟能如此容易地抛弃自己的爱人和孩子,简直有些不负责任。”
美丽的西双版纳。那里风景如画,生活在那片天空的孩子自信快乐。
但是当镜头转向上海,眼前的房屋窄小局促,总有悲伤的画面出现在眼前。
寻找爸爸妈妈的孩子们,要面对陌生的城市,窄小的房间,冷漠的亲人。他们是血溶于水的亲人,却要面对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自己却不知道是哪个家的困境。


印象最深的是那群孩子的困惑,他们满怀热情满怀希望寻找爸爸妈妈,面对的却是冷漠,他们是一个包袱,还有那首心酸的歌。
是谁让这些孩子成了多余的人?他们是西双版纳的外人,是上海的外人,哪里才是他们的家?
谁的孽,谁的债?受伤的是这些孩子。

这部电视剧已成为遥远的记忆,只记得孩子们的绝望的脸,大人们残酷的拒绝……

>>> 点击收听此剧歌曲

评论

暂无
发表评论